今天,咱们来聊一个既符合国家“双碳”大趋势,又能实实在在帮企业省钱的智能化话题——智慧照明。
说到照明,大家可能觉得就是开关电灯,没啥技术含量。
现在的智慧照明,已经进化到了“AIoT”(人工智能物联网)阶段,特别是结合了LoRa这种“黑科技”协议后,灯光管理系统简直就像装上了“大脑”和“神经网络”,变得无比聪明。
咱们国家提出了“双碳”目标(碳达峰、碳中和),这就像一场考试的“大纲”,所有行业都得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努力。
最近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文件,更是明确要求提升设备能效标准。
反映到咱们楼宇建筑里,照明用电通常能占到整栋楼能耗的30%以上!
传统的照明控制,要么是简单的分区开关,要么依赖人工,经常出现“人走灯不”的浪费现象。这就好比是用“手动挡”汽车在跑F1赛道,既费力又达不到最佳性能。
所以,用AIoT技术给照明系统来个“智能化升级”,已经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降本增效、满足政策要求的“必答题”。
当企业或管理者遇到以下这些“头疼”事时,就是智慧照明方案大显身手的时候:
电费账单“居高不下”:公共区域(如走廊、车库)的灯常年不关,或者办公室下班后“长明灯”现象严重,电费成了一笔糊涂账。
管理维护“跑断腿”:灯具成千上万,哪个坏了只能靠人工巡检或用户报修,效率低下,响应慢。
体验不佳“不人性”:灯光要么太亮刺眼,要么太暗伤神,无法根据自然光线、人员在场情况自动调节到最舒适的状态。
改造部署“怕折腾”:尤其是老旧建筑,重新布线成本高、施工麻烦,希望能有一种对现有环境破坏最小的改造方案。
核心需求就三点:省电、省事、提升体验。
这套方案的核心,可以理解为一个高度协同的“人体系统”:
大脑:AIoT云平台 / 智能网关
这是系统的指挥中枢,负责收集信息、进行分析、下发指令。它能够学习不同区域的使用习惯,做出最智能的决策。
神经网络:LoRa无线通信网络
这是整套方案的“灵魂”所在。LoRa是一种低功耗、远距离、穿透力强的无线通信技术。
传统的Wi-Fi或蓝牙像“短跑冠军”,信号覆盖范围小、耗电快;而LoRa就像是“马拉松选手”,信号能轻松覆盖整个园区或高楼,且一个网关就能连接成千上万的设备,终端设备的电池还能用好几年。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额外布线,特别适合大规模、低成本的物联网部署。
感官与手脚:智能LoRa照明设备
包括内置了LoRa模块的智能灯具、智能开关、人体存在传感器、光照度传感器等。它们是系统的“眼睛”和“手脚”,负责感知环境(是否有人、光线如何)、并执行“大脑”的指令(开/关、调光)。
最上层是“AIoT云平台(大脑)”,通过互联网连接中层的“LoRa网关(神经网络中枢)”。网关通过LoRa无线信号,连接到底层遍布各个区域的“终端设备”:智能灯具(手脚)、人体/光照传感器(眼睛)等。
光照传感器感觉到天亮了,阳光充足 → 将此信息通过LoRa网络悄无声息地传给“大脑” → “大脑”综合判断后,指令通过LoRa网络下发到靠窗的智能灯具 → 灯具自动调暗或关闭。整个过程,无需任何人参与,高效节能。
部署这套系统后,您将获得四大核心价值:
1. 极致节能,电费立降:通过“人走灯灭”、“按需调光”等策略,综合节能率高达60%以上,直接降低运营成本,投资回报周期非常短。
2. 智能运维,省心省力:系统能实时监测每一盏灯的工作状态,一旦故障立即在平台地图上精准告警,实现“主动式运维”,告别“跑断腿”式巡检。
3. 部署灵活,无需布线:充分利用LoRa免布线、穿墙能力强的特点,尤其适合旧楼改造和新楼部署,大幅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。
4. 提升体验,绿色标杆:为员工提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,同时打造绿色低碳的智慧建筑,提升企业形象,符合国家“双碳”政策导向。

2.会议室智慧控制场景

公共办开放区智慧照明场景

智慧照明已经不是简单的遥控开关,而是AIoT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。
基于LoRa协议的方案,以其低功耗、广覆盖、易部署的独特优势,正成为照明智能化升级的“利器”。它让照明管理从“粗放式”迈入了“精细化、智能化”的新时代。
如果您正在为能耗、管理或改造难题发愁,这套方案绝对值得您深入了解。